在百丽,最让人感动的是平等的企业文化。来自上海的盛总只读过小学和大学,中间七年时间是在黑龙江的矿井中度过的。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品够了艰苦和劳累之后,有着本色的朴实和爽朗。盛总是最初下海的那批人中的一个,20多年来,依然用平等这个文化理念有力地凝聚着这个企业。当百丽的一名清洁工因为孩子上学而去拜托盛总的时候,当人们说起公司草创时盛总和工人们一起下车间工作的时候,这个本色的男人其实在用自己的理念构建一个企业的共和国。为了品牌效益的最大化,企业的文化需要为企业差异化的管理提供最原始的动力。盛总认为,一个平等的企业文化,可以造就一个交流的平台——一个所有员工在一起交流的平台。在这个平台上,一个和主流意见不同的声音会被大家听到,一旦被听到,就有可能被采用,也有可能让更多的人求得思想上的共识,同时,一个错误的意见也能得到及时地纠正。盛总说:“这其实就是以做人的方式做生意。”在员工心里,盛总是一个重情的人。当年,当代理商们寻求代理其他品牌的时候,盛总觉得没有理由不让人家赚钱,虽然他也可以说“你要是代理他们的,我的你就不能代理了”这种话,但是盛总没有,相反,作为合作多年的老朋友,盛总当初还用车将代理商送到竞争对手那儿做考察。以做人的方式做生意,在很多人看来不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,很多时候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。但是在百丽,却因这一文化理念成就了辉煌。
百丽从自营品牌开始,更多的时候,只是为了争得市场上的一席之地,和其他品牌一样处于市场的平等地位。十几年来,百丽一直坚持自己的中高档市场,当问起市场上有哪些竞争对手的时候,盛总的回答是没有。平等竞争的品牌理念也许不适合所有的企业,但对盛总所在的百丽鞋业是适合的,因为这符合他的性格,符合他做企业的理念。当本色的企业家从自营起家的时候,就不是和他人进行你死我活的较量,而是从自己内部抓起。当北京大学的周其仁教授采访盛总,佩服他那句“只要市场里无人出价31元,30元就是最高价”的时候,盛总的心里正在想的首先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更有优势,而不是仅仅和对手拼争。在百丽的企业文化理念里,“勤奋换得成功,科学争得领先,合作赢得辉煌”是第一理念,合作而发展才是最符合百丽的性格的,毕竟,这是一个制造的行业,不是一本万利的游戏,要想将自己的品牌打出去,扎下根,身下的土壤必须肥沃。
在百丽的文化氛围里,总能感觉到不断学习进取的宽广胸怀,那是气魄和胆略的融合。百丽人知道,那些遭遇七年之痒的企业,基本上都是由于故步自封导致的。平等的理念和不断学习进取的胸怀结合起来,使得这个企业有着独特的谦虚和轻松的气氛。董为民副总说,在盛总的熏陶下,公司中高层坐飞机都要带本书,抽空就看,不放过学习的机会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让百丽人警醒,2002年,百丽十周年庆典之际,集团掀起第二次创业热潮,这是要发扬当年盛总和工人们打成一片,共同创业的精神。当百丽打稳了自己的根基的时候,开始向其他成功的企业学习,比方说,品牌的运营。百丽专门成立了“百丽品牌小组”,具体负责怎样使得自己的品牌让更多的人知道,发挥出品牌的效益。同样,代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,从国外派来的技术人员身上,百丽人学到了很多国内不可能学到的东西:日本人的敬业精神,西班牙人的质量意识和节俭意识。
百丽的员工培训也许做得非常之早,这是从香港学来的经验。实际上同样基于不断学习进取的胸怀。对加工制造,尤其是鞋业这种仍然有很多手工加工制造的企业来说,员工的培训对保证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。公司要求每一个进入公司的新人都要先接受一个月的生产培训,然后再接受三个月的专业培训,并且写培训日记,对培训中学到的东西和发现的问题都要写下来。而集团高层,都要去参加一些大学,如清华、复旦里的MBA班的培训,至少一个月一次。